煉鋼方法主要有三種:轉爐、電爐和平爐。
在煉鋼過程中,爐料被熔化成若干液相,在高溫下彼此不熔化,鋼與其它雜質被分離。這里的雜質是鋼渣。它收集爐膛氧化后形成的氧化物。煉鋼過程一般是通過控制鋼渣來進行的。造渣系統是否合適,對鋼水中雜質的去除速度和程度,以及冶煉時間和爐齡有很大影響。
爐料熔化后,爐渣開始形成,直到出鋼為止。石灰石的正常燃燒溫度為1000-1200℃,但煉鋼溫度很高。轉爐煉鋼過程中,高壓超音速氧射流不斷沖擊熔池,操作區溫度達到2200-2700℃。電爐煉鋼主要采用電弧爐加熱,電弧作用區溫度達到4000℃。游離石灰易過度燃燒,表面有裂紋或玻璃殼,體積收縮明顯,呈黑色。
由于爐墻內壁易受機械損傷,易受鋼水、鋼渣侵蝕,易受高溫損壞,故應進行修補。在煉鋼中,大量使用一定量的白云石代替部分石灰。白云石造渣工藝的主要目的是延長爐襯的使用壽命。根據氧化鎂在爐渣中某些溶解度的特點,在爐子中加入一定量的白云石。爐渣中的氧化鎂達到飽和狀態,析出少量的固體氧化鎂顆粒,使后期渣的粘度明顯增加。加入白云石渣補爐可大大提高爐齡。
煉鋼爐渣的主要來源是:鋼(鐵、水、廢鋼)中含有的各種雜質元素(如硅、錳、鉀等)的氧化產生的氧化物,渣中加入的渣和熔劑從鐵水中除去硫和磷,由礦石、燒結物帶來的雜質,氧化皮和其他材料作為氧化劑或冷卻劑添加,以及耐火襯里侵蝕或沖刷材料,各種原料帶來的沉積物雜質。
煉鋼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游離氧化鈣和氧化鎂,其中不存在過燒氧化鈣和氧化鎂,后者與水反應較慢,后期膨脹開裂。因此,作為鋼渣,不能作為混凝土中的骨料。
然而,鋼渣微粉作為外加劑,在摻入混凝土中起到抗收縮的作用,這與氧化鈣作為膨脹劑的機理是一樣的。